军旅档案七 · 1981年春季联欢会_节目_军校_马伟
1981年1月20日,晴空万里
那天晚上,队里组织了一场电影放映,但有个特别的规定,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的同志不能去看电影,结果我就成了“留守学员”。
每个班级都要准备两三个节目。由于我平时常在班里吹笛子,所以我被推荐准备一个笛子独奏。而另一个节目,起初无人安排,直到马伟同学提出建议,提议我创作一个节目,并从班里抽调几个人一起表演。
班长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没给出明确的要求或限制,甚至没有指定参与者,直接把任务交给了我。创作本该集体合作,但班里的同学大多对文艺活动不感兴趣。虽然我曾当过七年文体委员,自己也觉得有能力组织节目,但班长并没有正式授权给我,我也不想去抢风头。直到我被取消了看电影的资格,我才意识到,六班的节目创作,非我莫属。
我突然回想起中学时,和王宏伟、马平、鲍俊仁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句半节目。我们当时似乎都有点创作天赋,尤其是王宏伟,他不仅学业优异,书法、二胡、绘画、象棋样样精通。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节目选题精确、形式生动、表演到位,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甚至一度在校园里引起轰动。
我决定沿用当时的创意,制作一个围绕军校生活和学员思想转变的三句半节目,取名《军校学员变形记》。因为是亲身经历,加上之前的创作经验,这个节目在我脑海里迅速成型,短短一两天就完成了。
展开剩余74%2月5日,春节当天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究竟是哪些同学参与了表演,只记得马伟负责说最后一段。他的台词本身就带有笑点,再加上他那略显滑稽的动作,逗得台下掌声不断。此外,我还用笛子独奏了一首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原定的另一位同学独唱由于时间关系被临时取消,因此我也成了六班两个节目中的主力。当然,其他班的表演也十分精彩,夏小宴的口琴独奏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那精湛的技巧和摇头晃脑的动作,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2月15日,春节活动总结
六班的《军校学员变形记》被评为最佳节目,而我也获得了创作奖。奖品是一份小巧的笔记本和一枚卷笔刀。陈延义副政委在总结时特别表扬了我们通过文艺形式展现军旅生活的真挚情感,并且指出节目结构巧妙,从离家的惆怅(难舍/神伤)到思想转变(关怀),最后通过俚语的爆发式表达完成了精神升华。同时,他还提到节目中出现的井字叉、背包、豆腐块被子等物象,以及打靶归来、政治考试等场景的白描手法,展现了军校文艺兵写兵、兵演兵的优秀传统。
最后,副政委宣布我们班获得了“优秀班”称号,并且获得了升文体活动红旗一面。能够为班集体争得荣誉,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高兴。
附:三句半《军校学员变形记》(与原作有所改动)
上台心跳如鼓声,
低头不敢往下瞅,
手脚不知往哪放,
打怵!
六班学员欢庆时,
不谈天,不论地,
说说入校这三月,
巨变!
十月整装待启程,
挥手告别亲人情,
一把鼻涕一把泪,
难分!
投笔从戎来军校,
鱼跃龙门志气高,
梦中身穿四兜衣,
加钞!
刚到校就修操场,
睡意正浓号角响,
挺胸收腹腿崩紧,
靠墙!
副业园田化生产,
背包勒成井字叉,
被子叠成豆腐块,
雕花!
夜里数羊思家乡,
数到九百心未静,
梦中母亲泪满眶,
神伤!
情绪低落如千丈,
泪滴万里思无望,
举目无亲话凄凉,
断肠!
英雄模范登讲台,
宗旨教育心解开,
队干及时解利害,
关怀!
打靶归来喜洋洋,
考毕政治大欢喜,
又红又专的学兵,
牛逼!
水平有限请指导,
观众朋友多多帮,
恭祝大家春节好,
拜年啦!
发布于:山东省